10月9日,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工程”任务“苏打盐碱土/白浆土障碍形成机制与消减关键技术”在吉林省大安市红岗子乡召开了植物源有机酸复混肥改良重度苏打盐碱地现场观摩暨水稻测产会。来自农业资源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的专家与当地种植户共计20余人参会。
针对试验区开垦前土壤平均pH高达10.42,碱化度(ESP)19.4%,EC值3.62mS/cm的重度苏打盐碱土状况。任务组以植物源有机酸复混肥为核心,通过深旋混合、合理灌排等综合措施,有效实现了土壤快速消碱降盐、提升有机质与养分有效性,为水稻生长创造了适宜条件。
任务负责人巨兆强副研究员现场介绍了植物源有机酸改良产品的功能机理和技术成效。随后,专家组对试验示范区水稻田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观摩。经现场大面积机械实收测产、称重去杂、折算成标准水分含量后,当年应用植物源有机酸复混肥改良重度盐碱地的田块水稻产量达到317.2公斤/亩;在多雨低温插秧晚的情况下,有机酸改良产品水稻田依然取得较高产量。而未施用有机酸复混肥的地块水稻未形成有效产量,增产效果极为显著。
专家组一致认为,植物源有机酸复混肥改良重度苏打盐碱地后水稻增产效果极为明显。该技术体系为解决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地治理难题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技术路径,其成果展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供稿:巨兆强)




